中國中鐵隧道股份有限公司

喜訊!集大原鐵路1標恒山隧道正洞與斜井累計開挖突破萬米大關

近日,集大原鐵路恒山隧道正洞與斜井累計開挖突破萬米大關,達到10245m,其中正洞完成2720m,5座斜井累計完成7525m。

集大原高鐵起自內蒙古烏蘭察布,經山西大同、朔州、忻州,接入大西客專。公司承建的集大原鐵路1標是全線的控制性工程,全長16.187km,包含1條正洞、5座斜井,其中恒山隧道長14.76km,是集大原鐵路第一長隧。自2020年7月1日工程開工以來,在項目全體人員的貫通努力下,恒山隧道1號、3號、5號斜井已順利進入正洞施工,預計2號、4號斜井也將提前抵達正洞,屆時恒山隧道12個作業面作業將同步展開,工程建設將進入沖刺大干階段。

攻堅克難,克服不良地質

恒山隧道屬于極高風險隧道,隧道內Ⅳ、Ⅴ級圍巖占比80%,存在斷層、淺埋、偏壓、巖溶、巖爆和特殊黃土等復雜地質,易引發突泥涌水、坍塌、大變形等地質風險。恒山隧道進口段500m均為坡積體,存在大量大小不一的孤石,出口段近1000m淺埋穿越村莊,斜井受圍巖變化快、斷層破碎帶及地下水影響,施工難度極大。項目采取雙重防控管理機制,根據超前地質預報成果,結合超前鉆探、加深炮孔、瞬變電磁、綜合地質預報等措施,對前方地質情況進行綜合分析、預判,提前探明掌子面前方圍巖情況。通過反壓回填、帷幕及徑向注漿、增設臨時橫撐、套拱、套襯等措施通過不良地質段,且安全處置了軟巖大變形、溜渣、溜坍風險,確保了現場施工有序推進。

不畏艱難,齊心協力斗涌水

恒山隧道所處的恒山山脈雁門關地帶,地表干涸,但地下水極其豐富,恒山隧道1號斜井進洞30m就出現大量涌水,2號、3號斜井也不同程度的出現涌水,每天平均涌水量超萬方。大量涌水從掌子面、洞頂和周邊巖層裂隙中噴涌而出,猶如水簾洞一般,施工人員不得不長期穿連體雨衣進行作業,施工環境極其艱苦,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施工效率。為解決大量涌水問題,提升施工效率,項目制定了涌水應急救援方案,以黨員先鋒隊和青年突擊隊為主,成立了多個抽水專班并建立了專人負責制,強化了應急搶險力量,成功處置多次地質風險和涌水事故。截至目前累計抽水530萬方,確保了施工生產按計劃推進。

立標打樣,推進標準化建設

項目開工以來,貫徹落實上級標準化建設要求,持續推進標準化建設。編制了安全、技術、設備、物資、環水保、教育培訓、獎罰辦法等標準化驗收及項目管理制度,為工程持續穩步推進奠定了堅實基礎。人員配置標準化,按照定編定員標準配置人員,加強過程培訓,明確作業標準。在現場管理標準化方面,項目成立了生產指揮中心、對現場施工實施動態監測,實現了現場集中調度可視化調控。在過程控制標準化方面,項目技術團隊對隧道開挖、支護、防排水、襯砌等各工序進行現場指導、嚴格把關,有針對性地制定了施工措施,推動了隧道施工工序標準化落地見效。項目標準化管理、規范化施工得到國鐵集團、建設單位的多次肯定和表揚,起到了當好先行、做好示范、立標打樣的目的。

防微杜漸,筑牢安全屏障

恒山隧道為I級極高風險隧道,項目實行施工風險分級管控機制,明確各級、各類人員安全生產責任制,嚴格三級安全教育培訓,堅持班前安全講話、定期周檢、月檢。結合考核獎懲工作機制,從管理機制、施工規范、質量管控、物資設備和人員行為等多方面、多角度開展隱患排查,及時辨識并更新危險源,組織學習新增危險源,讓員工在作業前深入了解和預判到身邊的危險因素,規避風險,達到風險預控的目的。對排查的問題和風險,及時開展整改工作,確保項目安全平穩推進。

迎難而上,克服外部影響

集大原項目所處高寒地區,冬季施工時間長達五個月,給施工組織、材料儲備、進度成本都帶來較大影響,加之今年復工以來,受疫情影響,施工人員無法順利返崗,物資材料供應中斷,施工現場一度面臨停滯狀態。項目不等不靠、迎難而上、主動作為,積極聯系地方政府,爭取支持與幫助,辦理通行證和開通綠色專用通道并派專人到周邊省市進行溝通、協商,通過各種物流渠道確保物資供應,及時扭轉了不利局面。

集大原鐵路是全國“八縱八橫”鐵路網呼南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,建成后對完善鐵路網和促進晉、蒙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。在恒山隧道突破萬米之際,項目將持之以恒、再接再厲,掀起大干熱潮,高標準、高質量、嚴要求推進集大原鐵路快速建設,助力晉、蒙地方發展。

關于我們 | 新聞中心 | 項目中心 | 法律聲明 | 聯系我們

zszz@cnteg.com| 豫IPC備11007972號 | 0371-67283800

河南省鄭州高新科技開發區科學大道99號

中國中鐵隧道股份有限公司新聞中心 ? 2018-2020 版權所有

亚洲中文字幕无码MV